18516556639
细胞培养液的渗透压异常(过高或过低)会通过破坏细胞内外的水分平衡、离子稳态和代谢环境,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,最终影响细胞的形态、增殖、功能甚至存活。
细胞培养液的渗透压与 pH 值是维持细胞稳态的两个核心理化指标,二者通过 “离子平衡、缓冲系统功能、水分子流动” 形成复杂的相互调控关系,一方的异常会直接或间接引发另一方的波动,最终共同影响细胞的生长状态。
默认匹配哺乳动物细胞:主流基础培养液(如 DMEM、MEM)的渗透压出厂时已校准为 290–310 mOsm/kg H₂O,直接添加 5%–10% 血清后,总渗透压波动通常 <±5.可满足绝大多数哺乳动物细胞系的需求。
细胞培养液渗透压没有统一的 “理想范围”,其核心是与目标细胞的体内生理环境相匹配,不同类型细胞的理想渗透压差异显著,其中哺乳动物细胞的最适范围最具代表性。
细胞培养液的渗透压是维持细胞形态和正常生理功能的关键因素,过高或过低都会直接干扰细胞代谢,甚至导致细胞死亡,对细胞生长的影响具有 “双向破坏性”。
培养细胞时,培养液必须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,这是细胞培养成功的核心前提之一。细胞(尤其是哺乳动物细胞)对环境极其敏感,未消毒的培养液中会携带细菌、真菌、支原体、病毒等微生物,这些微生物会与细胞竞争营养物质、释放有毒代谢产物,最终导致细胞污染、死亡或实验失败。
用 75% 酒精擦拭污染培养瓶外壁,快速转移至生物安全柜(或单独的无菌操作区),远离未污染细胞、试剂(尤其是培养液、血清等易被污染的耗材),瓶身标注 “细菌污染待处理”,避免他人误操作。
监测细胞培养液是否被细菌污染,需结合 “直观观察→显微镜检查→精准检测” 的递进式流程,覆盖从早期隐性污染到显性污染的全阶段,确保及时发现、避免漏判。以下是分层次的具体监测方法,可根据实验室条件和污染怀疑程度选择:
源头把控:杜绝试剂与耗材携带细菌(最关键),细菌污染常源于 “试剂 / 耗材本身带菌” 或 “储存不当滋生细菌”,需从源头切断风险:
细胞培养液被细菌污染后,通常会在外观、气味、细胞状态及显微镜观察等方面呈现出一系列特征,具体如下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