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新闻中心


细胞培养液的基础成分有哪些?

作者: 发布日期:2025-09-17 20:11:13 来源: 浏览量:0



细胞培养液的基础成分有哪些?

细胞培养液的基础成分是维持细胞体外生存与基本代谢的核心 “骨架”,其成分需模拟细胞体内生理环境,主要包括以下 7 大类,每类成分均承担特定关键功能,共同保障细胞活性:

1. 能量物质:细胞代谢的 “动力来源”

为细胞分裂、物质合成等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和碳 / 氮源,是细胞存活的必需前提。

核心成分:葡萄糖、谷氨酰胺(最主要),部分培养液会添加丙酮酸钠(作为应急能量补充)。

具体作用:

葡萄糖:通过糖酵解、三羧酸循环产生 ATP,是绝大多数细胞的主要碳源和能量来源;

谷氨酰胺:不仅能提供能量,还能作为氮源参与蛋白质、核酸合成,尤其对快速增殖的细胞(如肿瘤细胞、免疫细胞)至关重要,但其会自发分解产生氨(对细胞有毒性),需注意培养液更换频率。

2. 氨基酸:合成生物大分子的 “原料库”

氨基酸是细胞合成蛋白质、酶、激素及核酸的基础原料,分为 “必需氨基酸” 和 “非必需氨基酸” 两类,均需在基础培养液中补充(体外细胞无法自主合成全部氨基酸)。

必需氨基酸(细胞自身不能合成,必须外源补充):如亮氨酸、异亮氨酸、赖氨酸、苯丙氨酸等(共 10 种,不同物种细胞需求略有差异);

非必需氨基酸(细胞可少量合成,但外源补充能促进生长):如丙氨酸、甘氨酸、天冬氨酸等;

作用:保障细胞结构(如细胞膜蛋白)、功能分子(如酶、受体)的合成,直接影响细胞增殖速率和活性。

3. 维生素:代谢反应的 “催化剂”

多作为辅酶或辅基参与细胞代谢过程,无法大量储存,需持续从培养液中获取,以 B 族维生素最为关键。

常见种类:维生素 B1(硫胺素,参与糖代谢)、维生素 B2(核黄素,参与氧化还原反应)、维生素 B12(钴胺素,参与核酸合成)、维生素 C(抗坏血酸,抗氧化、保护细胞免受自由基损伤);

作用:调控能量转化、物质合成等关键代谢通路,缺乏会导致细胞代谢紊乱、生长停滞。

4. 矿物质:维持细胞稳态的 “调节剂”

以离子形式存在,主要用于维持细胞渗透压平衡、细胞膜电位稳定,同时激活多种酶的活性,是细胞生理环境的 “稳定剂”。

核心离子及作用:

钠离子(Na⁺)、氯离子(Cl⁻):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,保障细胞形态(避免吸水破裂或失水皱缩);

钾离子(K⁺):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,参与细胞膜电位调节(如神经细胞、心肌细胞兴奋传递);

钙离子(Ca²⁺):参与细胞黏附、信号传导(如肌肉收缩、细胞凋亡调控),对贴壁细胞附着至关重要;

镁离子(Mg²⁺):激活 ATP 酶、激酶等关键酶,参与能量代谢和核酸合成。

5. 缓冲体系:维持 pH 稳定的 “平衡器”

细胞代谢会持续产生酸性物质(如乳酸、CO₂),导致培养液 pH 下降,缓冲体系可中和酸性物质,将 pH 稳定在细胞适宜范围(多数哺乳动物细胞适宜 pH 7.2-7.4),是细胞存活的关键环境保障。

主流缓冲成分:

碳酸氢钠(NaHCO₃):最常用,需配合 5% CO₂培养箱使用(CO₂与 NaHCO₃形成 “CO₂-HCO₃⁻” 缓冲对,维持 pH 稳定);

HEPES:适用于无 CO₂环境或需严格控 pH 的实验(如活细胞成像),缓冲能力强(pH 6.8-8.2),但成本较高。

6. pH 指示剂:可视化监测 pH 的 “信号剂”

为方便实验者快速判断培养液 pH 变化(避免肉眼无法察觉的 pH 异常导致细胞死亡),基础培养液中通常添加酚红作为 pH 指示剂。

颜色变化规律:

pH 7.2-7.4(适宜范围):呈红色;

pH < 7.0(过酸,可能因细胞代谢过旺或污染):呈黄色;

pH > 7.6(过碱,可能因 CO₂逸出或污染):呈紫色。

7. 抗生素(可选):防控微生物污染的 “保护剂”

细胞培养易受细菌(如大肠杆菌、葡萄球菌)、支原体污染,导致培养液浑浊、细胞死亡,可在基础培养液中添加低浓度抗生素(非必需,需根据实验需求选择)。

常见组合:青霉素(抑制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合成)+ 链霉素(抑制革兰氏阴性菌蛋白质合成),合称 “双抗”;

注意事项:抗生素无法杀灭支原体,且长期使用可能导致细胞耐药性,仅在污染风险高的场景(如原代细胞培养)短期添加。





生物科技

  • 地址:上海市徐汇区龙吴路1500号
  • 邮编:200231
  • 电话:18516556639
  • 传真:18516556639
  • 客服电话:18516556639